首 页    行业动态   标准公告   工作平台   组织机构   标准计划   信息查询   专题栏目   文章精选   标准书市   相关产品   会议直播
    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
购买标准资料
咨询服务

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热点新闻 -> 正文

宏观院能源研究所对当前能源领域存在问题的分析及建议
作者:周大地 等     来源: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日期:2005/1/21 9:15:33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电源结构不合理将加剧煤炭供应和铁路运输压力
  为解决当前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国内出现了电力项目建设高潮,预计2004年、2005年将分别新增发电装机3500万千瓦、4800万千瓦。其中,2004年预计投产2600万千瓦火电机组,相应的电煤需求也将在2003年8.8亿吨的基础上增长7000至8000万吨。
  今年上半年全国铁路煤炭运输4.8亿吨,同比增长12.2%,比全路货运量平均增幅8.7%高出3.5个百分点,达到历史新高,但仍不能满足煤炭运输的需要。如果不优化电源结构,不合理布局电源项目,铁路运输瓶颈将长期存在,扩大电源建设、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的目标也无从实现。
  (二)煤炭价格机制存在缺陷,“煤、电价格之争”已对经济稳定持续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在我国现有的资源条件下,电和煤已经成为能源供应链上相关性和依存度相当高的产业。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进行的煤炭工业体制改革使得除发电用煤外,煤炭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现在发电用煤也实行市场价格(国家对合同电煤的指导价为每吨比市场价低10元),但电价受到国家控制,不能随意调整,相应地,电煤价格调整也受到制约。
  为疏导电煤矛盾,国家在半年内两次调整电价以抵消煤价上涨对电力发展的影响;但是“计划不如变化”,电价的调整尚未到位,煤炭的价格就又涨了。伴随着煤、电紧缺的形势,电和煤的价格轮番上涨,已经成了我国经济生活中难解的怪圈。
  产生上述现象很大程度在于煤炭价格机制不合理。价格差异产生的利润损失,对煤炭行业而言,如釜底抽薪。煤、电两大行业利润乃至职工工资、福利的反差,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导致了电煤价格在企业与政府和行业之间的博弈。政府干预下博弈的结果,是可控的电、煤价格与不可控的市场轮番的紧张和不同寻常的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频频发生的煤、电之争,昭示着煤炭的进一步市场化改革和电煤价格的放开,已是十分迫切。
  (三)电源建设前期工作出现“跑马圈地、盲目布点、无序开发”
  电力体制改革,厂网分开后,适逢缺电局面,五大发电集团纷纷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谋求电源建设项目,在全国范围内的“跑马圈地”,“争抢资源”。目前这种资源端竞争出现的问题是:(1)项目前期工作的落后,前期项目储备资金的不足;(2)建设地点好、经济效益好的电源项目大家抢着建,地处偏僻、经济效益差的电源项目无人问津。
  电源资源的省级壁垒开始显现,保护地方投资者的倾向有所抬头;而国家尚未形成对电源进行科学合理规划的调控机制,现行的宏观调控手段也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行政管理手段失效。电力项目开发的市场机制不成熟,通过竞争方式择优选择投资者的做法有待完善和规范,导致项目资源开发秩序无法建立。
  (四)石油需求快速增长,对外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但应对国际市场油价波动的措施不足
  世界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有较大发展潜力,可保证中长期稳定供应。截止到2003年底,全球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1567亿吨,探明储量比上年略有增加,储产比约为41。但近十年来,我国石油消费保持了年均5.5%的增长率,并且有逐步加快趋势,预计2004年我国石油消费将达2.8亿吨,甚至更高;在石油消费逐年递增的同时,我国对进口石油依赖程度也在逐步提高,2003年我国净进口石油9000多万吨,2004年可达1.1亿吨。受多种因素影响,国际市场油价波动频繁,而我国缺乏应对高油价的防范措施,特别是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对国际市场油价的影响力却很小。
  虽然高油价会促进节油、代油技术的研发,但如果没有更好的应对措施,单靠贸易保证国内石油供求缺口,必然会对国民经济造成负面影响。有关专家分析结果表明:油价每上涨1%并持续一年时间,将使我国GDP增长率平均降低0.01个百分点。长远来看,我国石油将依靠国际市场满足国内需求乃大势所趋,迫切需要我国采取积极策略,在稳定、安全供应石油方面做出探索,从国际价格的被动承受者变为积极影响者,减缓油价波动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冲击。
  (五)西南水电产区高耗能行业畸形发展,给当地环境、能源、运输带来巨大压力
  在世界范围内,水电开发与高耗能产业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目前,我国高耗能工业布局正逐步从沿海向水电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转移。与国外高耗能企业推动水坝建设不同的是,我国西南高耗能工业大多由地方政府大力推动起来的。在水电资源丰富的西南地区,在大上水电站的同时,高耗能产业“遍地开花”,几乎所有已经和正在大力开发水能的市、州、县都在发展耗能产业。并且有不少高耗能产业都是面向国际市场生产,产品出口国外。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已有高耗能企业建自备火电厂的现象。如果没有切实措施,东部高耗能企业也会到西南“圈水”建自备水电站,然后将企业转移到西部。如果任由这些低门槛发展的高耗能产业畸形扩张,不仅会加重我国能源紧张局面,还会严重污染西南地区的生态环境;如果仅为高耗能行业大建水坝,更会使脆弱的西部生态环境雪上加霜。
  (六)宏观调控政策总体执行良好,但仍然存在落实不积极的问题,这将会给今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控制埋下隐患
  针对今年持续紧张的电力市场,今年6月,国家出台了电价调整方案,将全国销售电价平均水平提高2.2分/kWh,并对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烧碱、水泥、钢铁等6个高耗能行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区分淘汰类、限制类、允许和鼓励类企业试行差别电价,上述措施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高耗能行业的盲目发展,但也引发了高耗能企业上马自备电厂的热情。以山东省为例。山东运行的电厂共有370余座,5万千瓦以上的大电厂仅有31座,其余基本上是规模甚小的民间电厂。
  来自电力设备制造商的定单信息显示,电力短缺正在引发各地饥不择食,纷纷上马国家产业政策限制甚至准备淘汰的高能耗、高污染的中小发电机和柴油发电机。特别是在华东地区,小火电大有卷土重来之势。显然,如果这一势头得不到遏制,两三年后这一轮新上马的落后电力设备又将成为新的淘汰对象。
  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出,仅仅依靠产业政策和行政指令还不足以保证宏观调控政策的执行,必须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激励政策,要与法规条例政策(凡不符合能效标准的电气装备、产品一律不准生产),要与市场配置资源(竞价上网)相结合。
  (七)能源需求侧管理缺乏长效激励机制
  由于电力供应紧张,各地纷纷采用能源需求测管理(DSM)的方式,利用价格杠杆,实施差别电价,移峰避峰,引导科学用电,调整负荷曲线,减少限电、拉闸的现象发生。缺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能源需求侧管理机制的发展。
  从国外实施“需求侧管理”的本意看,它是在不牺牲用户的生活品质和生产能力,通过科学使用能源的合理技术,来实现有效降低负荷,减少能源消耗,而且这些技术的投入最终具有较好的经济回报。
  目前我国针对电力短缺实施的需求侧管理只是提倡蓄冷、蓄热等转移负荷技术措施,对于使用节能灯、节能变压器、节能电机、节能家用电器,以及以天然气冷热电联产技术替代电力采暖、电力空调和电力供热水等内容关注很少。
  从长远看,能源(电力)需求侧管理不仅仅是为了应对目前的能源(电力)供应紧张,更要在未来我国能源(电力)供求基本平衡的状况下,通过市场手段,鼓励用户或消费者主要改变用能(电)方式。而这方面我国能源需求侧管理的经济激励政策仍嫌薄弱,特别是长效激励机制较为缺乏,这就难以保证需求侧管理得以长期有效实施。
  (八)能源统计体系亟待完善
  可靠的能源基础数据体系可以为政府作出科学的宏观决策提供依据。机构改革之前,各部委均有相应的节能机构以及地方节能管理机构,在能源基础数据的收集、分析方面具备比较好的条件。但机构改革以后,过去的一套节能管理体系相应取消或弱化,影响了能源基础数据的获取,也缺乏对能源基础数据的客观分析。能源项目具有投资大,周期性长的特点,能源基础数据的不可靠,忽高忽低都会影响能源决策、能源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能源生产、消费数据的戏剧性变化凸显了转型时期加强能源数据的收集、统计工作的难题,能源统计体系不完善导致我们缺乏可靠的能源数据,无论对能源供求现状的分析,还是对能源决策的选择都带来了很大困扰。
  二、对策建议
  加强宏观调控,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决抑制不合理的耗能需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鼓励节能;充分发挥现有生产能力,努力增产增运;加大对生产、运输的组织协调力度,使煤电油运保持快速增长;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增加能源有效供给。
  (一)抑制不合理需求,从源头减轻煤电油运紧张压力
  继续实施宏观调控措施,遏止投资需求过快增长的势头,控制高耗能行业投资过热,严格控制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规模、低水平建设的高耗能企业发展,把发展速度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上,对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烧碱、水泥、钢铁等6个行业中不同类型(按照淘汰、限制、允许和鼓励分类)企业实行差别能源价格,进一步抑制高耗能行业能源需求的过快增长,抑制不合理消费。
  (二)强化需求侧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提高能源效率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政策,通过加强需求侧的管理,降低需求,缓解能源消费的不合理增长。另外通过需求侧管理,降低电力、天然气的峰荷,削峰填谷,减少备用容量。各地还应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增强全社会节约意识,鼓励企业节能降耗。
  (三)充分发挥现有生产能力,努力增产增运
  为增加供给,煤电油运等行业的重点企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努力挖潜提效,坚持高负荷运转。
  (四)加大综合协调力度,确保重点和急需
  针对煤炭生产、运输、销售、出口和价格等环节中发生的问题,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大综合协调力度,督促国家重点电煤合同的兑现,保证居民生活和重点电厂等的用煤需要。
  (五)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增加有效供给
  为从根本上缓解煤电油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在国家政策扶持下,进一步加快一批重点项目建设进展。 


相关报道
·中国铝工业未来发展呼唤政策引导 (2005年2月25日 11:32分)
·电解铝行业要发展必须突破能源和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 (2005年2月25日 11:25分)
·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谈为什么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2005年2月4日 9:48分)
·能源管理体制亟需改革 国务院将设立能源领导办公室 (2005年1月13日 9:54分)
 
本站简介 - 联系方式 - 意见与建议 - 设置首页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4 standard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 维护。建议浏览分辨率: XGA(1024x768)  京ICP备05033993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