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行业动态   标准公告   工作平台   组织机构   标准计划   信息查询   专题栏目   文章精选   标准书市   相关产品   会议直播
    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
购买标准资料
咨询服务

您的位置: 首页 -> “两会”专题 -> 2014年“两会”专题 -> 正文

增势强劲 江苏高新技术产业机遇大于挑战
来源:中国工业报     日期:2014/3/11 14:36:00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增长速度换档期和结构调整阵痛期,虽然工业增长速度出现了一定幅度的回落,但仍处在一个合理的运行区间。

  “在中央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作用下,工业经济运行稳中向好,企业经营状况有所改善,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市场信心明显增强,工业经济呈现企稳回升的发展态势,为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徐一平表示。

  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近四成

  2013年,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通过创新调控方式、明确经济合理运行区间,有效引导社会预期。从统计数据来看,2013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7%,增速企稳;利润增长12.2%,比上年提高6.9个百分点。其中,江苏工业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结构优化、融合加快、质效提升的态势,主要指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

  徐一平介绍,2013年,江苏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近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全省工业投资完成18387.5亿元,同比增长17.5%;全社会技术改造投资完成13975.5亿元,同比增长18.4%;全年工业用电3794亿度,增长6.5%。

  “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去年销售收入增长18%,高于全部工业7个百分点左右,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同样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同样表现不俗,全省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8.5%,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徐一平强调。

  此外,在谈到增速和质量、效益的关系时,徐一平表示,增速放缓,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给发展留下更多空间,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速度只是一个数量概念,更重要的是要看发展的质量,只有质量上了台阶,才是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增长。徐一平说:“下一步,江苏省将通过引导地方和企业,把工作重点放在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上。”

  新兴消费热点呈爆炸性增长

  2014年,我国经济发展具备很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将为扩大内需、发展实体经济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将进一步激发工业发展活力。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将进一步增强工业发展的后劲。但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国内外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在工业潜在增长率下降的情况下,多年积累的深层次问题与结构调整投入不足的矛盾更加凸显,保持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还要付出巨大努力。”徐一平坦言。

  谈及今年工业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徐一平认为仍然具备很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

  从国际看,发达经济体宏观指标总体改善。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有所趋稳,全球经济活动和世界贸易回升,普遍预计2014年全球增长将比上年加快。

  从国内看,工业化、城镇化协调推进,国内有效需求将逐步释放,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拓展;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重大改革全面有序推进,政策措施接连出台,市场机制的作用将进一步发挥,新的改革红利将持续释放,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将进一步激发。

  从江苏看,经过近年来的艰苦努力,发展后劲和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在产业结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现代服务业比重上升,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一半以上;在需求结构上,消费拉动持续发力,智能终端、电子商务等新兴消费热点爆炸性增长,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增强,民间投资、新兴产业投资比重进一步提高;在区域结构上,苏中、苏北占全省经济的比重上升,三大区域各展所长、互动融合,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形成。

  “总体来看,支持我国工业长期向好趋势的基本因素没有改变,推进转型升级的倒逼机制更加凸显,我们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国内外环境有利于工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当然,要实现预期增长目标,也有不小的难度,必须付出艰苦努力。”徐一平总结指出。


 
本站简介 - 联系方式 - 意见与建议 - 设置首页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4 standard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 维护。建议浏览分辨率: XGA(1024x768)  京ICP备05033993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