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通过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产品质量和企业运营质量并重的“大质量”概念已经深入人心。然而,在三鹿奶粉事件和丰田汽车召回事件的深刻警示面前,我国质量管理的“大质量”概念迫切需要重回原点,即强调实物质量,追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一定竞争性的质量。
作为制造业的基础原料,钢铁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日前举行的钢铁行业2010年质量工作会议上,品种质量再次成为与会各界人士的共识。
正如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秘书长单尚华所言,在后危机时代,我国钢铁工业继续走粗放型扩张道路已没有余地,也不可持续。后危机时代,只有那些在品种质量上有所突破的钢铁企业才最具生命力。
“虽然还不是钢铁强国,但是近年来中国作为钢铁大国的概念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单尚华说。
就重点钢材品种而言,其产品质量实现了重大突破,重点行业所需的重点钢材品种已经基本得到满足。例如汽车、高速铁路和输油管线等领域用钢的高端产品质量稳步提升,并基本实现了国产化。
可以说,目前我国已经具备成为钢铁强国的基础条件,国内的装备实力基本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是,我国钢铁行业面临的尴尬境遇却是:一流的装备没有生产出一流的产品。
举例来说,由于准入门槛较低,目前我国二级螺纹钢的产量占到总产量的70%,而高端产品还缺乏稳定性,很难被国内用户真正认可,也无法完全满足国内市场不断提升的需求。
单尚华说:“在具备硬件实力但软实力欠缺的情况下,我国钢铁行业质量管理必须具备超前意识,力争实现在品种、质量上引导消费的目标。”
在他看来,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钢铁行业必须改变原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制定鼓励增加品种、提高质量的一系列政策。同时,钢铁企业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下决心研究市场,紧跟世界先进水平,全力提升钢铁产品质量。
工信部对我国质量现状的调研结果显示,目前我国质量管理主要存在的瓶颈问题不少,主要包括: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未落实,规划、法规等宏观环境尚需完善,国家、地方和企业投入不足,标准落后、采标不力和研发投入不足,解决关键质量问题能力不足,以及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势在必行,等等。
单尚华认为,我国钢铁工业质量工作的难点和亮点都是品种质量,必须狠下决心进行综合治理。一方面,实物质量认证要与时俱进,制定长远策略。同时,发挥行业专家的作用,加强质量咨询,重视用户端的意见。另一方面,积极开展重点品种质量对标,实施品牌战略,尝试制定高附加值、高端产品发展规划。
针对我国钢铁产品品种“多而不强”的现实,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巡视员贾银松认为,其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一是自主研发能力不强,存在一类企业生产产品、二类企业创品牌和三类企业制定标准的现象;二是产品档次有待提升,目前我国的主导钢材品种还是二级钢,而世界范围的主导钢种则是三级螺纹钢;三是我国钢铁产品质量和关键品种尚需提升。为此,贾银松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一要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标准,在量大面广的建筑用钢领域大力推广三级钢,争取形成一批以我为主的技术和产品标准,以有效应对国际贸易技术壁垒。
二要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提升产品质量,进而替代进口和创建品牌。
三要以先进工艺装备为保障大幅提升冶炼、热处理等工艺水平,大力发展纯净钢,围绕重点工程开发钢材新品种。
四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品质量创新体系,关注新能源汽车用钢等领域。
五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提升质量管理水平。记者了解到,今年工信部将制定、完善提高产品质量方面的产业政策,引导企业在品种开发、质量提升、品牌培育等方面开展工作。同时,将完善工业产品标准,开展对标活动,鼓励企业参加国际标准的制修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