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启动“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今年的船舶标准工作应以‘承前启后’为核心。”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李强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船舶工业标准化的重要研究单位,该院将全力梳理我国船舶工业标准,分析未来的标准需求,并开展对海洋工程标准体系的研究。李强认为,为让标准更好地为船舶工业服务,有关方面应在标准的制度体系建设、发布的及时性和增加投入上作出更大努力。
行动——
摸清家底 制定规划 谋划发展
“《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落实以及船舶工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编制,都离不开船舶工业标准化工作。今年,我们的工作将紧紧围绕这两大主题展开。”李强表示,今年的船舶标准化工作重点是进一步摸清“家底”,制定好中长期发展思路和规划,让标准化工作更好地服务于船舶工业的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日前组织召开会议,启动了《船舶工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技术标准专题》、《船舶工业标准体系及标准发展需求分析》的编制工作,同时,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组织开展的《船舶工业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也将于近期完成,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在其中都承担着重要的工作。“首先是梳理工作,将我国船舶工业现有的3600多项标准进行归纳分析,发现问题,找出差距,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李强介绍,2008年,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就参与了船舶工业标准的清理整顿工作,去年,又对5年以上的船舶工业标准进行了复审。今年,该院将对“十二五”期间船舶工业对标准的需求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为国家制定船舶工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提供重要支撑。
与此同时,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今年还将完成大量具体的船舶工业标准制修订工作。根据工信部去年发布的两批船舶工业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在312项需要制修订的项目中,以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为主要起草单位的标准就有88项。据了解,该院今年第一批船舶工业标准制修订项目已申报完成,预计年中前将发布计划。此外,该院还将与相关单位共同开展海洋工程标准体系的研究。李强表示,目前我国海工方面的标准较少,更谈不上形成体系,该领域的标准工作亟须大力推进,以增强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并在广阔的海工市场中争取更大的份额。
呼吁——
完善制度 及时发布 增加投入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船舶工业的标准工作有了较大进展,标准门类基本齐全,船舶行业企事业单位对标准化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在国际标准化工作中,我国也在积极参与,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我国船舶工业标准化工作还有不少有待完善的地方。”李强认为,可以从三方面来推进该项工作。
据介绍,行业标准化工作的管理部门变化和调整之后,各项工作正有序推进,但到目前为止,《工信部行业标准制定管理暂行办法》的实施细则尚未发布,李强呼吁尽快建立规范标准化工作的制度体系,以利于相关负责单位更好地掌握工作方向。
李强还认为,目前政府部门的船舶标准化工作开展得非常及时,但发布标准的及时性还不够。他说,制订、修订标准本身就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如果完成之后不能尽快发布,企业不能及时采用,那么标准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就会大打折扣,其作用也就无法体现。“近两年来,我国没有发布一项新的船舶行业标准,所以,还希望标准制修订完成之后能得到及时的发布。”
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标准工作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在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安全、节能、环保、准入、质量管理的标准制修订,以及重要标准研究工作方面。“对这些领域标准化工作的投入,可能在短期内难以见到经济效益,但它事关船舶工业的长远发展,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李强表示,一般船企对具体产品的标准研究有一定的兴趣和投入意识,但在基础、共性技术标准领域缺乏积极性。因此,政府应着重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