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接受本报采访时提出,实现低碳经济的主要途径是发展低能耗高效的产业。不同的产业结构碳排放量可能相差甚远。大量消耗能源的是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而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占据主导地位。因此传统产业的低碳化升级改造与调整是当务之急。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能源需求处在快速增长阶段,基础设施建设还不能停下来,因此造成的“发展排放”问题难以回避。同时我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也加重了我国经济的“高碳”特征,国内工业化比重不平衡,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所占比重较大。我国的碳排放70%来自产业,30%来自居民生活消费排放,发达国家正好相反。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来说势在必行,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杜善义表示,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实现的核心问题包括制度、价值观念和技术创新三方面。制度创新要求从国家宏观调控的管理层面,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传统产业的低碳化升级改造。发展低碳经济应置于国家战略高度,从前瞻、长远和全局的角度,部署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引导、支持和促进低碳技术的研发推广。完善节能减排的政策体系、绩效考核以及执法监管体系,加强和完善能源立法,保障低碳经济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实质上就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与能源消费的两个根本转变:一是将社会经济增长由高度依赖能源消费向低能耗、可持续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二是将能源消费结构由高度依赖化石燃料向低碳型、可再生能源的根本转变。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中心环节是加快构建新型经济体系和产业结构,着力推进低碳能源与低碳技术发展,使整个经济社会活动低碳与无碳化。
发展低碳经济要注重通过技术创新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如新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发展低碳经济,技术创新是关键。无论是节能减排,还是利用可再生能源和开发新能源,都离不开技术支撑。从当前我国的低碳技术现状来看,短期内,我国应该大力发展节能与能效提高技术,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清洁、高效开发和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主要行业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与处置利用技术,生物与工程固碳技术,先进煤电、核电等重大能源装备制造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
目前,在三种化石能源中,煤的含碳量最高,油次之,天然气的单位热值碳密集只有煤炭的60%。其他形式的能源如核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等属于无碳能源。杜善义认为,目前,从保证能源安全和保护环境的角度看,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技术,发展低碳和无碳能源,促进能源供应的多样化,是减少煤炭消费降低对进口石油依赖度的必然选择。
作为材料领域的专家,杜善义还有两个重要的身份:国际复合材料委员会执委、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理事长,他结合自己的专业详解了新材料在发展低碳经济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一方面,要重视新材料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新材料是低碳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国际新材料产业呈现研发周期缩短、产业化进程加快,轻质材料、环保材料、高性能材料需求旺盛等特点。新材料技术成为各国优先发展的关键技术领域,应予以重点支持,如纳米材料、光伏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等。对于有动力的运动装备,减少结构重量降低能耗是追求的永恒主题,如汽车重量每减少100公斤,行驶每百公里节省汽油约0.3升。波音787中复合材料使用达50%,减重15%,相比于B767单座位油耗节省20%左右。
另一方面,要注重新材料产业本身的绿色发展。新材料产业作为基本物质的生产行业,本身就需要消耗大量能源,所以应关注新材料生产本身的节能降耗。应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加大绿色环保材料的开发与应用,并把生态环境意识贯穿于产品和生产工艺设计中,提高新材料产业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降低制造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推进新材料产业绿色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