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煤炭是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
(一)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
建国50多年来,煤炭工业为新中国经济的腾飞提供了2/3以上的一次能源,有效地支撑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虽然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等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比重快速增长,但煤炭在中国能源中的主导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近几年,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煤炭产量大幅度增加,2004年原煤产量为19.56亿吨,创历史最高水平。
(二)煤炭是可经济利用的能源
煤炭开发、利用成本低,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在相当长时期内,煤炭仍然是我国经济、廉价的能源。
按同等发热量价格计算,国际石油和天然气价格一般为动力煤的2倍到3倍;我国燃油的价格要比动力煤高4~6倍,天然气的价格要比动力煤高3~4倍。
(三)煤炭是可以洁净利用的能源
煤炭在开发利用中,通过实施洁净煤技术可以使煤炭成为可以洁净利用的能源。
采用先进的煤炭加工技术,如:选煤、型煤、配煤、水煤浆等技术,可使原煤灰分下降了50~80%,脱除黄铁矿硫60~85%;燃用固硫型煤可减少SO2排放30~40%,减少烟尘70~90%,燃烧效率提高10~20%;水煤浆用于工业锅炉,燃烧效率可达94~95%,排放SO2、NOx、烟尘等均低于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应用先进的循环流化床、增压流化床联合循环发电、超临界和超超临界发电等煤炭高效燃烧技术,将有效提高煤炭燃烧效率,减少有害气体排放。
(四)煤炭转化替代石油对保障我国能源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油、气资源相对贫乏,石油供需缺口逐年增加。预测到2010年、2020年石油缺口将分别增加到消费总量的40%和60%以上。石油的长期短缺、大量依赖进口的状况,使我国能源供应直接受到国际石油供应形势变化的影响,能源稳定供应问题将越来越突出。因此,立足国内,充分利用煤炭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煤炭转化替代石油工程,降低石油对外进口依存度,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煤炭液化技术研究和开发取得了重大进展。神华集团500万吨直接液化项目已经动工兴建。
随着我国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煤炭液化替代石油,将成为未来我国煤炭洁净利用的重要发展途径。
(五)今后较长时期内,煤炭仍将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能源
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GDP翻两番、基本实现工业化的战略目标,是推动能源消费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据预测,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二番,能源至少要翻一番,煤炭消费总量仍将持续增长。
煤炭占全国已探明能源资源总量的87.4%,居绝对优势地位,是中国唯一可以依赖的基础能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煤炭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也将是长期的和稳固的。预测,2020煤炭消费量将达到24亿吨左右。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缓慢下降,但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二、中国煤炭工业发展与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中国煤炭工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绩
1、保障了国民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
全国原煤产量由建国初期的3243万吨,提高到2004年的19.56亿吨,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增长了近60倍,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能源保障。
2、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建成了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现代化煤矿。全国已建成了146处高产高效矿井,其中神东、兖州、潞安等集团公司24处矿井达到特级高产高效矿井,其装备水平、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有些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随着高产高效和现代化矿井建设,大中型煤矿采掘机械化水平达到了80%左右,矿井最高单产和单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神华集团已建成了单井年产原煤1000万吨、原煤工效超100吨的榆家梁、大柳塔多对矿井,煤矿全员效率创历史最好水平。
一些重大煤炭共性和关键性技术攻关取得进展,形成了高产高效、设备制造和人才培训比较完整的技术保障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煤矿安全生产,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由1978年的9.44人下降到2004年的3.1人。
3、行业改革和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一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相继建立。多数大中型煤炭企业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批劣势企业退出市场,煤矿数量由1998年的8万余个减少到目前的2.8万个左右。
近年来,为了促进煤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型煤炭企业从发展战略上纷纷向煤炭-电力、煤炭-化工、煤炭-建材等高关联度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同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煤炭综合利用的政策,为煤炭企业煤基产业链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如,神华集团的煤液化项目正在实施,淮南矿业(集团)公司与电力企业联手欲建"火电三峡",山东鲁能、陕西银河电力集团和神华集团投资百亿元的锦界煤电项目已经启动。
企业综合发展取得进展,一批企业已经开始了跨行业、跨地区的产业联合,煤、电、化、路、港、航产业链开始形成。
4、经济运行形势不断好转
在经历1997年下半年至2000年三年多的特殊困难时期以后,2001年煤炭行业走出低谷,经济开始回升;2002和2003年步入快速增长周期,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2004年煤炭产销两旺,原中央财政企业补贴前盈利57.6亿元,补贴后盈利79.57亿元,其他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均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
5、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
煤炭与外资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国际贸易增加,引进了大量先进技术和装备。2004年煤炭出口8592万吨,进口1860万吨,成为世界煤炭贸易大国。
6、职工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煤炭职工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精神,广泛开展以创建"文明矿"为载体的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煤矿光荣传统和时代精神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为煤炭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中国煤炭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煤炭安全供应保障能力低,产能与需求矛盾加剧
(1)高耗能行业盲目发展,煤炭需求超常增长
建国以来我国煤炭消费增长率一直低于GDP增长速度,但近几年煤炭消费迅猛增加,递增速度都在2亿吨以上。
(2)煤炭消耗强度大,利用效率低
2003年我国GDP仅占世界的5%左右,却消耗了全世界30%以上的煤炭。长此下去煤炭供给是不可持续的。
(3)煤炭安全供应能力低,长期稳定供应受到威胁。
目前,全国具备安全生产能力的矿井产量只有12亿吨,仅占2004年煤炭产量的61.35%;其中,有4亿吨的生产能力需要进行安全系统改造补套,1.5亿吨的能力安全状况不达标;还有2亿吨能力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需要关闭。
2、运输瓶颈制约,结构性矛盾突出
我国跨省区煤炭调运量约占煤炭消耗总量的1/3,煤炭运输占铁路货运能力的45%以上。近两年,铁路请车满足率仅在35%左右。
大秦、侯月两线通过改造,使运往华东地区的下水煤的能力有较大增长,但石太、京原、丰沙大等其他运煤通道基本无新增能力,均处于超负荷状态。晋东南煤炭外运能力十分紧张,特别是增加铁路直达华东、中南地区的煤炭运力比较困难。
2020年以前,我国煤炭产量仍呈增长态势,煤炭产量将进一步向晋、陕、蒙地区集中。加强煤炭运输能力建设,缓解煤炭运输"瓶颈"压力,是保障我国能源有效供应的重要环节。
3、资源管理滞后,精查储量不足
我国人均占有煤炭资源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
资源勘查工作滞后。据测算:到2020年,煤炭精查储量缺口1250亿吨,详查储量缺口2100亿吨,普查储量缺口6600亿吨,需要投资400亿元以上。
资源管理滞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形势,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资源供应紧张局面加剧。
4、矿区生态环境制约煤炭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
我国主要煤炭产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严重,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频繁,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煤炭资源开发强度受生态环境制约。
全国采煤沉陷面积已达40万公顷,因采煤沉陷需要搬迁的村庄越来越多,越来越困难,有的地区已经到来无处可搬的境地,严重影响了煤炭开发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5、行业总体生产力水平低,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1)全国煤矿平均采煤机械化程度仅为42%,煤矿安全欠账500多亿元,主要技术装备陈旧,与发达国家相比性能指标落后10~15年左右。
(2)煤矿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短缺。一是行业人才供需发生很大变化,据统计,改革前,11所地矿类高校共有54个专业点,现在仅有26个,地矿专业在校学生比例由40%下降到5%;二是地矿专业毕业生到煤炭企业就业人数少,据15所高校调查,1999年-2003年毕业生78000多人,到煤炭企业就业的只有7300人,不足10%,其中地矿专业毕业生963人,平均每年不到200人;三是人才流失严重,工程技术人员调入人员少,调出人员多。
(3)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近年来,煤矿瓦斯、水害等重特大事故频发,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居高不下。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走高效、安全、可持续的煤炭工业发展道路
(一)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加快,世界煤炭跨国公司和投资银行,已把我国的煤炭企业作为收购整合的目标。尽快培育和组建一批实力强大、优势明显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是适应国际化竞争的基本要求和发展趋势;是提高煤炭生产集中度、保证国家能源安全、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手段;是建设高效、安全、环保、现代化煤矿,发挥技术、人才、投融资优势,推动煤炭产业升级、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近几年,全国涌现出了一批以神华集团为代表的跨地区、跨行业发展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如中煤集团、兖矿集团等;还有一批区域性煤炭企业集团,如同煤集团、山西焦煤集团、陕西煤业集团、宁煤集团、龙煤集团等。
煤炭企业大型化、集团化发展优势正在显现。
神华集团坚持深化内部改革,注重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发挥集团整体优势,延长煤炭产业链,连续六年煤炭产销量增长超千万吨,创造出矿井和工作面单产世界最好水平,实现了煤、电、路、港、航综合发展,提高了经济效益,增强了竞争能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04年,神华集团原煤产量达到1.2亿吨,商品煤销量1.34亿吨,列国内第一、世界前列,自有铁路货物周转量640.6亿吨·公里,港口装船量4543万吨,发电424.7亿度,实现销售收入565亿元,企业净资产收益率24.7%,百万吨死亡率为0.0495,安全生产再创佳绩。
(二)建设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实现煤炭资源科学规划、有序开发、高效安全开采
根据我国煤炭资源分布特点,国家有关部门已经组织了大型煤炭基地规划,为加强煤炭资源勘查,强化资源管理,科学规划、有序开发奠定了基础。
通过制定和实施大型煤炭基地规划,优化资源勘探和开发布局,规范资源市场和矿业权管理,加快大型煤矿项目建设,促进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和发展。
建设效率高、规模大、装备精良的现代化矿井,用新的机制推动企业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现代化企业制度,提高管理、技术和经营水平。
以煤为主,形成煤炭、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多元产业格局,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煤炭产品附加值。在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基础上,形成以煤炭资源开发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煤炭资源的综合开发和高效利用。
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革采煤方法,做到精采细采,不断提高资源回收率,增强矿区持续发展能力。对资源条件优良的矿区,借鉴神华集团煤矿建设模式,建设一批大型、特大型百人、年产千万吨,煤矿经济技术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煤矿。
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必须实现生产机械化、管理信息化、安全控制智能化,确保煤矿安全生产。
(三)加强矿井建设和改造,确保煤炭供需平衡
煤炭工业肩负着保障国家能源稳定供应的重要责任。必须从我国煤炭资源分布的特点出发,立足当前,通过改造一批老矿井、新建一批现代化矿井,以资源或资金为纽带,对小煤矿进行资源整合与重组。稳定老矿区生产规模、扩大新矿区开发规模,提高小煤矿的安全生产保障能力。
加强老矿井改造,稳定生产规模。加强老矿区深部的地质勘查工作,积极寻找或扩大接续资源,通过对矿井生产、安全系统改造,稳定生产能力或扩大生产规模。如,淮南矿业集团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老煤矿,用集约化生产的模式建设新井,取得了明显效果。
对煤炭资源丰富、赋存条件和基础设施完备的地区,加大新井建设力度,提高煤炭供应能力。新井建设必须坚持集约、高效、安全、环保、现代化的标准。
联合、重组小煤矿,提高单井规模,最大限度地减少小煤矿数量。按照统一规划、合理集中、正规开采、保障安全的原则,加强对小煤矿的规范化管理。引导小煤矿联合改造,合理集中煤矿资源,统一规划开发,积极推进正规采煤方法,发展小型机械化,促进小煤矿安全生产,提高资源回收率,加强环境保护。支持大型煤矿企业通过兼并、收购、租赁等形式联合改造小煤矿,制定和实施小煤矿联合改造规划,全面提升小煤矿的整体素质。
(四)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创建和谐矿区
更新资源开发和利用观念,正确处理节约资源、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安全生产和改革开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从源头上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水平。煤矿新井建设必须考虑与煤共伴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按照上下游一体化思路,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煤矸石资源化、无害化利用产业的发展;充分开发利用煤层气、矿井水资源。
新井建设必须充分考虑水资源保护、土地复垦、地质灾害防治问题;减少或避免对水资源、耕地和地表的影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发展洁净煤技术,实行优惠政策,推广水煤浆、煤炭液化、煤炭地下气化、煤层气、工业型煤等煤炭加工转化和利用技术。实现废物资源化、生产无害化,创建资源、环境、经济和谐发展的新型矿区。
(五)实施科技兴煤和人才强煤战略,促进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大科技投入,推进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跨跃式发展。重点对煤炭资源开发、高产高效矿井建设、煤矿安全、煤炭洁净利用与环境保护、煤矿信息化和管理科学等五大领域的共用技术、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组织科技攻关,培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
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基础、高新技术研究为主要内容,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以信息、咨询、技术服务为内容的科技服务体系。
加大以防治安全事故、改善安全生产条件为目标的安全技术改造,增强矿井防灾抗灾能力。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其专家学者的作用,围绕制约煤矿安全的重大基础研究课题,特别是矿井突发动力的灾害机理等,组织开展科研攻关,提高我国煤矿安全科技理论水平。
搞好人才引进和培养,建立人才汇集机制。调整政策,多种形式引进优秀人才,鼓励和支持大中专毕业生到煤炭行业工作,提高科技人员比重。建立面向全体职工的教育培训体系,推行关键岗位持证上岗制度,改革煤矿职工招聘办法,变招工为招生,提高技术工人整体素质。
通过制定和实施科技兴煤和人才强煤战略,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中国能源资源条件和能源生产、消费形势赋予了煤炭工业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供给的历史责任,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高效、安全、环保、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煤炭工业,不仅是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供给的需要,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我们坚信:中国煤炭工业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