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贸易中出现了一种新动向,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制定高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质量标准来推行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即以高环境标准准入条件作为限制进口的手段,从而使传统的贸易措施逐步演变成环境措施,最终成为绿色贸易措施。
绿色贸易措施,是指进口国政府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健康为由,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目的,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建立烦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制度,以及采用征收环境进口税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的贸易障碍。与传统的非关税措施相比,绿色贸易措施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合法性、保护内容的广泛性、保护方式的隐蔽性和实施效果的歧视性等特征。
绿色贸易措施作为一种非关税措施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开始兴起,最典型的是1991年美国禁止进口墨西哥的金枪鱼及其制品,其理由是为了保护海豚的生存。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也纷纷效仿,绿色贸易措施开始流行。绿色贸易措施的兴起有其深刻的背景,其实质上是发达国家借环境保护之名,依赖其技术和环保水平,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的技术、环境标准,以行其贸易保护之实,将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商品拒之于门外,严重阻碍了发展中国家对外经济的发展,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市场严重萎缩。发展中国家因此长期充当一种自然资源和初级产品廉价提供者的角色。
在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运动中,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先后出台了各种环保法规、标准、绿色标志等创新的制度,以期达到抑制外部性的输入和保护国内经济的目的。这些新的绿色贸易措施对我国的影响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影响我国的出口市场
目前中国大陆主要贸易伙伴有美国、日本、欧盟、韩国、东南亚以及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他们的贸易额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85%以上。而这些国家和地区大多数是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成员”,也是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最为盛行的。由于我国长期忽视环保产业的发展,出口产品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发达国家制定的环境标准。这将使我国的外贸出口市场面临大幅萎缩的可能,对我国的外贸出口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
二、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一些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货物征收绿色关税和反补贴税,将使我国出口产品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丧失优势。为达到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今后我国出口产品在流通过程中,不得不增加有关环境保护的检验、测试、认证和鉴定等手续及其相关费用。这样,我国出口产品的各种中间费用和附加费用将大幅增加,使产品的出口成本大为增加,进而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也使我国出口产品的生产企业和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降。
三、影响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引发贸易摩擦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名经常采取单方面的贸易措施,限制进口外国商品,中国将不可避免地与其他发达国家或区域性经济组织因为环境问题产生双边或多边的贸易摩擦,影响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不利于我国外贸的稳定发展。
四、加剧污染产品和污染产业向我国转移
由于我国环境保护标准低且项目较少,环境保护和管理体系不健全,环境保护门槛较低,在发达国家纷纷推行绿色贸易措施并日益提高其环境标准的情况下,必然会造成低标准的产品大量涌入我国,洋垃圾进口事件的屡屡发生便是很好的例证。一些外商投资者为了获取可观的经济利益和逃避本国高额的成本内部化和绿色贸易管制,将一些污染密集型企业转移到我国境内生产,这在化工、造纸、印染、电镀、农药等行业尤为明显。污染产品和污染产业向我国的转移,一方面损害了我国消费者的利益,另一方面,对我国的环境造成更为严重的破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