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欧盟反倾销“势压”的中国紧固件行业终于失去了最后的耐心。日前,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工业协会紧固件专业协会和47家紧固件企业代表中国碳钢紧固件产业,已向商务部正式递交了反倾销申诉书,要求对欧盟碳钢紧固件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这是在应诉失利的情况下,国内紧固件产业的首次主动反击。
本案中方代理律师、北京锦天城律师事务所欧盟业务资深律师傅东辉向本报记者透露,此次申诉还得到了广东、宁波、温州、嘉兴和河北永年五大地方行业中介组织的坚决支持。几股力量相加,涵盖了国内80%的规模以上企业,并覆盖了60%以上全国碳钢紧固件产量。因此,起诉方具有绝对的行业代表性。
据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工业协会紧固件专业协会调查,目前,欧盟对华出口的碳钢紧固件存在较严重倾销。中国每年要自欧进口1.8亿美元的紧固件,主要集中在汽车、电子电器、工程机械等高端产品领域。近年来,欧盟这些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数量猛增,但价格却大幅跳水,已对国内产业的生产经营状况造成了负面影响。特别是这两年,行业刚刚进入开拓高端市场的关键时期,由于受到倾销进口产品在价格方面的压制和排挤,国内产业无法获得应有利润,也无法实现产业升级和新品开发。大部分企业只能苦守低端环节,对高端市场望而兴叹。
该协会会长冯金尧告诉记者,这种低成本和低利润的状态在外部环境稳定时尚可维持,但受到原材料等成本上涨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度影响,国内紧固件行业的整体业绩已出现惨烈下滑。目前,有1/3企业倒闭、1/3处于生产半停滞状态、1/3勉强支撑。特别是近日欧委会所披露的对华紧固件反倾销案78.1%的行业平均高税率终裁,犹如晴天霹雷般将中国相关企业推入“出口无门、升级无望”的绝境。
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紧固件产品是否对欧倾销?国家标准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日前的一份检测报告显示,中国和欧盟出产的同类同等级紧固件产品有着不同性质以及应用领域的差别。该中心进而从原材料、生产设备、劳动力以及检测等多方成本进行分析,同样形成了国内产品对欧盟同行业的无损害报告。
就连欧委会自己提供的数据也无法支持其所谓倾销的立论。据欧委会分析,在欧盟对华紧固件反倾销调所查针对的2003年~2007年间,欧盟同类生产企业的利润翻了一番多,且产量、销量、销售额以及投资回报均呈上升趋势,甚至欧盟紧固件行业的就业人数也增长了12%。
12月3日是欧盟对78.1%的倾销幅度进行盟内成员投票的日子,如多数成员对这一税率持认同态度,则中方在2009年2月8日案件正式终裁前翻盘的机会将进一步缩小。由此,中国上百企业每年近6亿欧元的紧固件产品将在未来至少5年内痛别欧洲市场。这对于已深陷生存危机的紧固件行业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此时此刻,中国“紧固件”决定紧急自救,打响了“保卫战”。冯金尧代表全行业提出,希望商务部能拯救企业于生死攸关的危难时刻,尽快并最好于今年年底之前立案调查,用世贸规则维护企业的合法权利和生存权益。
傅东辉指出,此次中国企业的绝地反击,是行业运用WTO规则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表现,而众多中小民营企业的广泛参与,也成为中国主动运用贸易救济规则走向成熟的标志。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出击,中国在贸易救济上完成了换位思考,紧固件作为涉案产品,成为中欧间互有反倾销的第一案,亦反映出经济全球化中反倾销的新特点。
冯金尧强调,中国紧固件是一个开放的行业,反倾销并非目的,而是要争取公平贸易地位。中国紧固件行业愿与各国同仁共谋发展,也希望与任何利害关系方寻求和解双赢的结果。
据悉,除了申请立案调查外,国内有关行业协会还将进一步行动,以期在正式终裁出台前,通过游说和抗辩对欧委会决策形成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