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日本、欧盟提高茶叶准入门槛,闽茶出口量下降。
为什么呢?
业界分析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生产的产品在生产、制作环节距离出品标准有一定的差距,没有形成严格、完整的标准化生产体系,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完全符合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标准。
假如从茶叶的种植开始,有一整套完整的、符合质量安全要求的生产制作规范,涵盖施肥、用药、采摘、制作等所有环节,那还用担心生产出来的产品不符合要求吗?
一直以来,专家、厂家要感官来审评茶叶、评定等级和价格,缺少绝大多数人可理解、判断的规范。当一个地方的特色茶种走向外地时,首先得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来培育市场和消费者,告诉他们如何欣赏这个茶种,如何判定其价值。中国茶叶种类多,每个种类都有独特的泡饮文化和审评标准。以铁观音为例,在过去20多年的市场推广过程中,无数的安溪人到全国各地推广铁观音,但每个地区对铁观音的认识不同,同一品质的茶叶,在各地认同的标准也不同。就拿泉州地区来说,不同县(市、区),同一款铁观音,市场上卖的价格可能就不一样,甚至差别很大。
作为近年来中国茶市的新宠,安溪铁观音已成为市场的主流,但仍没有让消费者可依据的价值判断标准。虽然有现代科技和设备的帮助,但铁观音的制作仍然无法达到标准化,即使是最好的茶师,也无法保证制出茶叶的品质。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好茶难求,价格一路直上;一是制作无法标准化,消费者的判断更难有标准,一头雾水的情形时常有。铁观音如此,大红袍如此,中国许多茶叶在市场上的现状也是如此……中国的茶,国外的大多数消费者无法准确判断其价值,这种现象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茶走向国际市场。
有茶业专家认为,标准化是中国走向世界最大的“拦路石”。国际茶叶市场上,红茶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以红碎茶为主,品质判断与琳琅满目的中国茶相比,要简单、容易得多。中国茶要真正在世界上流行,首先必须解决“标准化”问题,一是让消费者能够简单、直接判定茶叶的质量、价格;二是从制作工艺入手,解决品质不稳定问题,用标准的制作工艺生产出质量稳定的产品。
纵观茶叶发展史,工艺的改革促进了泉州茶业的发展。“摇青工艺”的采用带来了一个新的茶类——乌龙茶,空调的引入让半发酵的铁观音走进“清香型”时代。作为一个非专业的茶人,笔者大胆臆想:能否借助现代科技的帮助,总结乌龙茶采制的各种数据,尝试进行标准化、机械化生产?如果这种猜想能够实现,我相信,乌龙茶走向世界的步伐将会插上飞翔的翅膀。
相关新闻
日欧提高准入门槛闽茶出口下降15.79%%
据福建国检局统计,今年1月至8月,辖区检验检疫出口茶叶1万吨、3435.78万美元,同比分别下降15.79%和0.68%,其中输日6349.40吨、1860.50万美元,输欧554.03吨、294.46万美元。
今年以来,日本和欧盟不断提高茶叶准入门槛,对我国茶叶出口造成很大压力。今年6月5日,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了关于修订2008年度进口食品等的监控计划的通知,将茶叶列入监控检查范围,检体数量达29件。欧盟新的食品中农药残留标准(EC149/2008)从今年7月29日起正式执行,新增了印楝素、鱼藤酮等170种与茶叶生产关系密切的农残最高限量标准(MRL),二溴乙烷等5种农药MRL标准也更严格了。
鉴于日欧等进口国不断提高茶叶检测标准,国家标准委日前发布了由福建国检局等6家单位联合起草的《出口茶叶质量安全控制规范》,这是我国首个针对出口茶叶质量安全控制体系而制定的国家标准,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规范》在为出口茶叶行业带来新技术支撑的同时,也对国内茶叶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福建检验检疫局建议相关出口茶叶企业密切关注国内外茶叶标准变化,加强对茶农的技术指导和培训,进一步提高在质量安全控制方面的意识和能力,确保出口茶叶质量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