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对中国皮鞋征收为期两年的16.5%反倾销税,迄今刚过一年。尽管对欧出口的数量呈下降趋势,且在欧洲市场的销售价格不断上升,但中国皮鞋似乎仍然无法看到摆脱欧盟贸易壁垒的希望。
9月初,欧盟怀疑我国输欧皮鞋存在经澳门转运的规避现象,宣布将对自澳门进口的涉案鞋类产品进行登记并进行反规避调查。10月底,几家中国鞋企完成了针对欧盟反倾销诉讼的第一轮答复,但形势依旧不明朗。欧盟的反倾销期限是否将会延长,则引起业内普遍担忧。
反倾销诉讼形势不明
10月28日,本报记者收到消息,欧盟一审法院已完成奥康等中国上诉鞋企提起的反倾销诉讼程序的第一轮答辩。奥康集团、温州泰马、广东金履和新生港元等中国上诉鞋企,已经全部收到了欧盟一审法院转发的欧盟部长理事会和其他相关利益方的第一轮书面答复。
今年4月,欧委会曾作为利益相关方向欧盟一审法院提出介入请求,表示支持欧盟理事会。随后的7月,欧洲鞋业协会和意大利17家制鞋企业等也提出请求,并介入了司法程序。
“作为第一轮答辩,欧盟理事会就中国鞋企提起的诉讼逐一做出了抗辩回复。但在第一轮答辩过程中,欧委会没有作为利益相关方介入本次司法程序中,仅保留了口头抗辩的权利。”中国鞋企应对外贸壁垒合作组织法律顾问、代理律师蒲凌尘说。
据欧盟的反倾销司法程序,第二轮答辩程序随即将启动,时间将是一年。第二轮中,中方将主要围绕第一轮答辩中被诉方提出的辩点进行抗辩,诸如倾销计算的技术性问题,如何适用抽样调查程序等法律问题。
尽管成功进入反倾销诉讼的第二阶段,但形势并没有因此而明朗。奥康集团总裁王振滔表示,中国鞋企将极力争取在第二阶段的司法程序中实现突破。业内人士认为,对中国鞋企实质性有利的变化现在并没出现,应对反倾销的路还很漫长。
反规避调查的极大不确定性
应对反倾销路似乎也因已经开始的欧盟反规避调查,而蒙上了一层阴影。
9月6日,欧委会在欧盟《官方公报》上发布立案公告,决定自公告发布之日起,欧盟将对自澳门进口的涉案鞋类产品进行登记并进行反规避调查,调查期限为9个月。如认定有规避行为,欧盟将对自澳门进口的皮鞋征收反倾销税,税率与中国大陆涉案产品的反倾销税率相同。 据了解,公开的数据成为了欧盟进行反规避调查的理由。自欧盟去年开征反倾销税以来,中国内地出口到欧洲的皮鞋数量明显减少,而出口澳门的皮鞋数量明显增多。且以温州市为例,2006年出口量猛增至332.7万美元,同比增长300多倍。2007年1~7月,该市对澳门皮鞋贸易额达318.3万美元,同比增长162.52%。同时,澳门对欧盟皮鞋的出口数量也增加明显。
然而,按照欧盟对第三国身份或原产地标签的规定,只有在当地的生产附加值一定要达到产品价值的25%以上,才能获得欧盟认可的原产地证明。如果只是借道,或只是轻微地改变,就属于规避行为。
如果欧盟认为规避属实,将毫无疑问地影响到国内鞋企。根据欧盟反倾销法的规定,如果我国内地出口至欧盟的鞋企存在经澳门转运的规避行为,产品将被征收反倾销税。
欧盟方面声称,此次反规避调查主要是为了确保反倾销措施的持续有效性。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鞋类分会秘书长王颖表示,反规避调查将可能影响到中国鞋企借助欧盟复审程序来申请调整反倾销税率的计划,最坏结果是延长征收反倾销税,这样所有出口欧洲的鞋企都要受到牵连。
中国企业自律是关键
据了解,澳门鞋企基本上都是内地企业的关联企业,而反规避调查所涉及的国内鞋企主要是那些小企业。大企业由于具有严格和专业的出口欧盟渠道,因此不存在规避的问题。温州市鞋革协会办公室副主任叶新棣对本报记者表示,温州市被欧盟调查的全部是小企业。他说:“小企业只是通过外贸公司进行出口,而具体是否涉及到转口,很多企业并不清楚。”记者随后联系了几家温州鞋企,对被列入欧盟调查名单一事,这几家企业的相关人士表示并不知情。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主任赵玉敏认为,由于我国鞋业目前已完全市场化,大大小小的鞋企众多,不排除个别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从而损害行业利益。
反规避调查开始后,企业纷纷求助行业协会和相关商会。王颖表示,商会其实很早就给企业发了通知,提醒企业要注意。叶新棣说:“我们协会很早就举办了培训班,告诉企业什么是反规避与反吸收,应如何遵守国际贸易规范与法则。”据了解,温州市鞋革协会下一步的计划是与相关企业进行沟通。
不过,欧盟此次反规避调查采取的是直接发函给企业的方式。赵玉敏认为,因为协会定位于为企业服务,协会对企业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控制力。但在企业看来,协会依然具有半官方的色彩,所以仍然要面对企业对政府的一些诉求。赵玉敏说,此次欧盟没有通过相关协会而直接调查企业,让协会颇为无奈。
叶新棣表示,企业最重要的是提升产品的质量,注重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不能存在侥幸心理,为走捷径而做出违反国际贸易规则的行为。赵玉敏说:“对于鞋企来说,企业自律才是关键。鞋业市场很自由,做不好的企业退出也不难。”赵玉敏认为,当某些企业违反规则时,依靠欧盟的“外力”来对鞋业市场环境进行规范,并非是坏事。
相关报道:海外并购可应对反倾销
日前,被香港媒体力捧为“港交所市值最大的内地零售类上市企业”——鞋业巨头百丽国际宣布以6亿港元收购奥斯企业(香港)有限公司和奥斯国际(香港)有限公司两家公司100%的股权,完成了百丽国际在港上市募资以来的首次收购。在工商银行以55.6亿美元收购南非标准银行部分股权后,香港市场的并购案就层出不穷,并购概念股也颇受市场关注。
10月26日,工商银行(601398)宣布与南非标准银行StandardBank签订协议,收购标准银行经扩大后总股本的20%,总要约现金对价为366.7亿兰特,成为中国公司金额最大的一笔海外并购。
事隔仅三日,鞋业巨头百丽国际也宣布收购奥斯企业(香港)有限公司和奥斯国际(香港)有限公司。此次百丽国际的海外并购,将其连锁店数量一跃超过4000家。
还有消息称,中国移动可能成为南非第一大移动运营商MTN的潜在收购者。虽然中移动已澄清此事,称公司并没有参与MTN的竞购,不过中移动仍强调,母公司中移动集团未来仍会将目光放在海外新兴市场优质资产的并购上。
此外,中国银行(601988)和渣打集团也传出并购事宜。有消息称,中国银行将收购渣打集团部分股权。尽管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随后澄清,该行并无收购渣打银行股份的计划,但市场对这一收购的猜测并未因此消失。
不仅在港上市公司频频出手,国内企业也有海外并购的潮流涌动。今年8月,国开行顺利入股巴克莱,国开行首期22亿欧元入股资金已相当于该行2006年全部利润。10月初,民生银行传出消息,拟出手25亿元并购美国投资联合银行。
专家认为,随着竞争的加剧、有关方面的监管力度加大,使得中国公司的继续发展空间受到挤压。为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中国公司纷纷走上了跨国并购之路,而今后购买西方企业重要业务部门的中国巨头公司将会越来越多。
专家称,企业可以由并购一家已成功的公司,获得它的营销网络来达到打开海外市场的目的,不只是得到销售市场,更重要的是得到品牌效应。加之近来很多国家纷纷对来自中国的产品加征关税,或以反倾销和环保为由拒绝中国产品。中国正成为反倾销调查的重要对象国,为应对这种情况,海外并购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是,大规模并购潮有一个令人担忧问题,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面临日元升值,很多企业纷纷把目光投向国外,但在投资项目的选择上却并不十分谨慎。到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很多大公司负债累累,又被迫全线撤退。而中国现在的情形是人民币升值不断、上市公司市值飙升、海外并购案例层出不穷,这与上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开始大规模海外并购情况相似。
在近日举行的2007年清华管理全球论坛上,索尼公司前董事长、索尼公司顾问委员会主席出井伸之表示,日本当年的情形与现在中国的股市繁荣并不是一回事,当时没有互联网,信息也没有现在这样发达。他指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之前不要过于自信,要摸清楚海外市场,在企业竞争力提高之后“走出去”,成功率会大大提高。( 张菂)
记者手记:对外贸易形势更加复杂
在对中国出口皮鞋征收反倾销税终止期限尚有一年之际,欧盟所采取的反倾销调查这种限制措施,引人深思。专家认为,这其实说明欧盟从来没有放松过对中国产品设置进口壁垒。纵观当前局势,欧美对华贸易壁垒采用的形式则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2005年、2006年,欧盟分别对中国发起9起、12起贸易救济调查案。而进入2007年,来自欧盟的贸易调查经历了9个月难得的沉寂。然而,欧盟对华贸易调查再次频发,除了皮鞋的反规避调查外,9月4日、5日分别对中国产的柠檬酸和味精发起反倾销调查。另外,中国产节能灯出口欧盟已被征收5年反倾销税,欧委会再次建议对中国节能灯征收1年反倾销税。
今年1~9月,国外对中国轻工工艺品行业出口产品进行立案调查共8起,与去年同期相当,只是立案国家有所区别。去年,除欧盟对我国进行的反倾销调查外,其余的均为南非、秘鲁、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而在今年,主要集中在美国,并且美国如同欧盟一样,已不局限于反倾销。目前,反补贴、反倾销合并调查,已成为美国自去年底开始使用的一种限制中国产品进口的新措施。今年1~9月,美国就对我国启动了四起这样的调查,其中轻工工艺产品涉及的有两起。
在去年底,美国对我铜版纸发起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后,于今年3月30日宣布此调查初步裁定结果,决定对我国相关企业适用反补贴法,开始对我国出口美国的铜版纸产品征收临时反补贴税。这是美国第一次对从“非市场经济国家”进口的产品征收反补贴税,改变了美国坚持了23年的不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实施反补贴法的贸易政策。
面临这种更加复杂的形势,企业要规范自己的行为,除了积极应诉、主动提供有利的证据之外,生产企业和贸易企业要联合应对,政府、协会、商会的协调预警作用也要充分发挥。最重要的是,企业应当努力提升自我,促进产品升级,增强竞争力。(吴文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