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热点新闻 -> 正文
在整个国家食品安全体系中,科学家可以说一直处在风口浪尖之中,他们是推进我国食品安全发展的动力。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魏益民对此的结论是:“从温饱到安全,从安全到科学,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管理者做什么 从治标到治本 在食品安全的这个保障体系中,政府管理部门的地位不言而喻,但是,随着工业时代前进的脚步,形式更多、危害更严重、手段更隐蔽的有害食品事件正在全方位地考验着管理者们,这无疑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以及有关国际组织从社会系统工程建设的角度出发,逐步以食品安全的综合立法替代卫生、质量、营养等要素立法。1990年英国颁布了《食品安全法》,2000年欧盟发表了具有指导意义的《食品安全白皮书》,2003年日本制定了《食品安全基本法》。部分发展中国家也制定了《食品安全法》。综合型的《食品安全法》逐步替代要素型的《食品卫生法》、《食品质量法》、《食品营养法》等,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2004年9月1日,国务院正式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把食品安全工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加强全国食品安全工作做出了重大决策和部署。 而在此之前,各地食品生产经营市场秩序已有所好转,基本建立起索证、索票制度。据全国23个省(区、市)不完全统计,去年上半年建立索证、索票制度的企业266099家,其中新增41359家;已建立自检制度的企业达69820家,新增16057家。福建、贵州、四川、江苏、深圳、青岛、大连等地还建立了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保证市民可以放心进市场消费。 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是保证食品安全的治本之策。截至2004年9月底,全国已有16个省(区、市)全面启动了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其中除黑龙江在全省推动这项工作外,有33个市?穴区、县?雪为省级试点城市,粮油、肉类和儿童食品行业有109家成为首批试点企业,此外有部分省市把调味品、乳制品和饮水行业列为省级试点行业。 正如一位国家部委有关官员所言: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任重道远,需要深入研究监管规律,完善监管体系和政策法规,加强各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落实地方政府的责任,整合食品安全监管资源,不断创新监管方式。 企业家做什么 从良心到良性 食品生产加工领域的问题,突出表现为食品生产单位多、小、散、乱。100多万家食品生产单位约70%是10人以下的家庭小作坊,大多不具备生产合格食品的必备条件;小企业、小作坊加工设备落后、从业人员素质低,管理制度和生产标准形同虚设,不按标准生产、掺杂使假、以次充好、滥用添加剂、用非食品原料甚至使用有毒有害原料加工食品等情况相当普遍。 专家表示,食品行业被称作“良心产业”,食品安全的关键在于生产者。因此,食品生产企业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来保证食品的安全。不断完善食品生产加工的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推进食品安全标准化进程,严格按照质量安全标准操作,自觉地按照标准化、无害化要求从事食品生产经营,已经成为食品企业当前最重要的工作。 食品生产企业能否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硬件指标,比如河南最大的方便面生产企业白象集团就将质量一票否决制贯穿整个体系,从原料源头———供应商开始抓起,每个供应商的确定都要由白象集团的品控专家到现场考核评审,质量控制系统不完善、产品质量控制不稳定的供应商,白象坚决不合作。而在内部质量控制方面,集团采用三级检验质量管理模式,对事前、事中、事后三段全过程检验、监控把关。在生产过程中有严格的检验程序,如工艺员、质检员生产现场巡检、抽查。在生产中我们推行员工自主管理,员工自检、下一道工序对上一道互检,不合格不能转入下道工序,确保产品合格。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